毕业求职机构被指诱导缴费却货不对板
近期,一系列有关求职者在技能培训过程中遭遇贷款陷阱的案例引起了关注。一些培训机构承诺提供“培训后立即上岗”以及“无费用门槛、包就业”的诱人条件,吸引了许多像陈昊这样的应届毕业生。陈昊加入了一个烘焙培训课程,原以为可以通过分期支付小额学费获得高薪工作,却发现自己在培训结束后不仅没有工作着落,还背负了16800元的债务。毕业求职机构被指诱导缴费却货不对板。
这些求职者的经历并非个例。《法治日报》的调查显示,部分不良培训机构与网贷平台联手,以提供就业机会为诱饵,引诱求职青年贷款支付昂贵的培训费用。培训内容往往与宣传不符,承诺的工作机会也难以兑现,导致受害者面临双重困境:既要偿还贷款,又难以追讨学费。
例如,某烘焙培训机构利用与贷款平台的合作,使学员轻易获得贷款,但实际上这些费用迅速被培训机构转移。而在另一些案例中,尽管有人像白琳一样因及时警觉而避免了更深的财务损失,但许多人还是在“包接单、包回本”的美好承诺下,陷入了贷款培训的圈套。
更有甚者,一些培训机构通过发布虚假的高薪职位信息,诱导求职者参加所谓的岗前培训,并在过程中劝说他们通过合作的贷款公司借款支付培训费。一旦学员意识到培训质量低下或工作机会不存在,想要退出时,往往发现自己已深陷贷款合同的束缚,退费艰难。
西南政法大学的专家指出,这类培训贷行为可能触犯多项法律规定,包括虚假宣传、侵犯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等。然而,受害者在维权过程中面临着重重困难,如举证不易、成本高昂和程序繁琐,使得很多案件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为遏制培训贷乱象,政府相关部门已采取行动,包括加强法规建设、强化监管合作、提升公众意识及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治理。教育部等机构已部署了具体的行动方案,并提醒公众警惕培训贷的潜在风险。专家呼吁,通过多部门协作、完善立法与教育宣传,共同构建起防止培训贷陷阱的有效防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