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科技发展网

07月16日最新时讯 三暑与三伏 炎夏湿热交蒸 避暑习俗源远流长

导读 三暑与三伏今年的三伏期从7月15日起始,直至8月23日结束。《说文解字》中对“暑”的解释为热至极点,形象地描绘了上下同时受热的情景,恰似...

三暑与三伏

今年的三伏期从7月15日起始,直至8月23日结束。《说文解字》中对“暑”的解释为热至极点,形象地描绘了上下同时受热的情景,恰似烹饪中的煮沸状态,故而古人将湿热交织的夏日比作“桑拿天”。三暑与三伏!

三暑,涵盖了小暑、大暑、处暑三个节气,标志着由初热到盛热,最终至暑气渐退的过程。小暑预示着炎热天气的开端,而大暑则意味着热力达到高峰,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处暑的到来,则宣告着酷热逐渐消散。

至于“三伏”之名,源自古代对炎热日子的独特命名法,与“五行相生相克”的哲学观念有关,意在表达庚日金被火克,需“伏藏”。古代三伏天不仅标志着极端高温,也是进行夏祭的特殊时刻,如《汉书》中记载的初伏赐肉故事,展现了汉武帝时期的风俗与臣子间的趣事。

现今,鲁南枣庄、苏北徐州地区保留着入伏食羊肉汤的习俗,而“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吃鸡蛋”的饮食传统也在民间流传。三伏的具体日期依据“干支纪日法”计算,以夏至后的庚日为起点,分初伏、中伏、末伏,中伏与末伏间时长可变。

三伏时节,尤其是中伏,被公认为一年中最炎热阶段,民间谚语如“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便是明证。历史上,皇家贵族有着避暑的传统,如秦汉官员于首伏休假,清代皇帝则移驾承德避暑山庄处理政务。

在三伏天,民众多选择居家避暑,减少外出访友,但古时也有不避讳高温、坚持拜访他人的情况,如程晓的《嘲热客诗》所描述,这类行为常给主人带来不便与尴尬。

综览上述,无论从节气划分的三暑,还是遵循五行理论的三伏,都在讲述同一个事实:这段时间是一年中最炎热的阶段,尽管观察角度不同,但都指向了相同的炎炎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