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97岁著名冶金专家张寿荣院士逝世,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于5月30日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它不仅是科学知识的殿堂,也寓意着...
97岁著名冶金专家张寿荣院士逝世,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于5月30日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它不仅是科学知识的殿堂,也寓意着智慧与探索精神的传承。博物馆内,每件展品、每段历史,都是对科学家无私奉献精神的见证。他们肩负国家兴衰,心怀人类未来,勇于克服科学道路上的一切挑战。
此次开馆之际,特别策划了“博物馆探寻记”系列报道,旨在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逐一向读者揭示展品背后的精彩故事。
提及鞍钢,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它作为共和国钢铁工业的奠基者和新中国钢铁摇篮的重要地位,以及雷锋在此奋斗的历史。而今天,我们的焦点将汇聚于一张特殊的手绘图——由张寿荣院士绘制的鞍钢炼钢工艺流程图。在这张看似简单的信纸上,张院士以非凡的洞察力清晰勾勒出复杂的工艺流程,展现了其深厚的学识与实践能力。
张寿荣的这段“炼成”之路始于1949年春天,响应毛主席号召,年轻的他带着满腔热血来到鞍钢,投身于高炉恢复生产的艰巨任务中。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与同事共同努力,不断试验探索,甚至自学俄语以更好地与苏联专家交流。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年仅24岁便担任了炼铁厂生产科长,并因出色的工作表现被调往新成立的武钢。
20世纪70年代,武钢引进了先进的“一米七”轧机系统,面对技术不兼容和外部压力,张寿荣选择驻扎生产一线,以便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体现了他对工作的极端负责和无私奉献。
张寿荣院士强调现场工作的重要性,认为深入车间是一切工科研究的基础,这也是他成功的关键。他鼓励年轻一代要积极投身生产实践,而非仅仅满足于办公室工作。
这张承载着钢铁生产智慧的信纸,以及张寿荣院士的一生追求——“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终生”,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中静静诉说着一段段不凡的历程。欢迎各位走进博物馆,近距离感受这位钢铁巨匠的风采与成就。
版权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