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车被加征关税后的连锁反应
5月中旬,美国政府宣布对价值18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包括锂离子电动汽车电池和太阳能电池,加征关税,特别是将电动汽车的关税显著上调至100%。紧随其后,6月中旬,欧盟也决定对中国电动汽车实施反补贴关税,自7月4日起生效。与美国的全面加税策略不同,欧盟采取了差异化策略,在基础关税10%之上,根据企业情况设定不同税率,例如比亚迪、吉利汽车和上汽集团分别需承担17.4%、20%和38.1%的关税,而配合调查的未抽样企业税率为21%,不配合者则为38.1%。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措施为临时性,为期四个月,旨在为双方提供谈判解决分歧的窗口期。中国电车被加征关税后的连锁反应。
美欧两国及地区的官方理由聚焦于中国电动车制造商获得政府补贴所形成的竞争优势,以及担心过剩产能可能冲击本土汽车制造业。美国此举更多基于政治考量,旨在大选前赢得汽车业的支持,因当前中国电动车对美出口量有限。而欧盟则是为了保护其核心产业——汽车产业,免受中国电动车增长带来的挑战。
此番加征关税的举动预计将在全球汽车市场产生连锁反应。中国电动车在美欧市场的价格竞争力将因此减弱,尤其是美国市场,短期内中国电动车大规模进入的可能性骤降。对于美国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失去了购买性价比高的中国电动车以缓解通胀压力的机会。与此同时,作为中国电动车重要出口目的地的欧洲市场,虽然短期内中国厂商面临较大冲击,但欧盟的关税壁垒并未完全关闭大门,特别是对比亚迪相对较低的关税设置,给市场留下了想象空间。
欧美车企对此意见不一,部分强烈反对,原因是包括特斯拉及欧洲品牌在中国制造的电动车同样受到波及。此外,它们担忧贸易紧张局势可能导致中国对欧洲汽车品牌采取反制措施,进一步压缩其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实际上,贸易紧张已开始影响其他行业,中国已对欧盟进口猪肉启动反倾销调查,并考虑对欧盟乳制品行业展开反补贴调查。
面对挑战,中国电动车企正考虑在欧洲建厂作为解决方案,利用原产地规则规避高关税。比亚迪和蔚来已在匈牙利布局,其他企业亦在探索类似路径,这同时也符合欧洲国家吸引投资的需求。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克服海外市场的关税壁垒,成为中国电动车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