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约有13%的人口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扰,预计到2030年,这些疾病将给全球经济带来6万亿美元的负担,超越癌症、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总和的成本。精神健康问题的背后,原因多样,涵盖生物、社会经济及心理等多个层面,而自然、建筑与社会环境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正逐渐获得广泛认可。
最近,《美国医学会精神病学杂志》发布的一项研究指出,童年时期经历搬家与成年人患抑郁症的风险密切相关。研究涉及丹麦在1981年至2001年间出生的约110万人,关注他们在15岁前的居住变动情况,并追踪至成年。结果发现,超过3.5万人在后续生活中被确诊抑郁症。
研究强化了以往的认识,即在经济条件较差社区长大的儿童,成年后抑郁症发病率提高约10%。而新发现揭示,不论搬家是在贫困还是富裕社区之间或内部进行,童年时期的搬家行为均与成年后抑郁症风险显著增加相关。具体数据表明,10至15岁期间搬家一次的儿童,其成年后抑郁症诊断率比未搬家者高41%;搬家两次或以上,则风险升至约61%,这一影响甚至超过了贫困环境的长期居住。
这些发现促使研究者探讨稳定的家庭住址在儿童时期对于预防未来心理健康问题的潜在价值。该研究由丹麦奥胡斯大学、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及曼彻斯特大学合作完成。首席研究员Clive Sabel教授表示,尽管导致精神疾病的因素众多,但童年搬家首次被确认为此类因素之一,目前观察到的数据可能仅是问题的表面。
Sabel教授进一步解释,频繁搬家可能打断儿童通过学校、社团等活动构建社交网络的过程,每次适应新环境都可能带来压力,因此寻找辅助儿童应对这类挑战的新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全球范围内,从出生到青少年阶段频繁搬家的儿童,更可能遭遇负面后果,如自杀企图、暴力犯罪、精神障碍及药物滥用。Sabel教授强调,政策制定需重视童年定居环境的稳定性,同时考虑地域和文化差异。特别地,一些群体如频繁搬家的年轻人和随军家属子女,可能面临更高风险,应得到针对性的支持,以预防未来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