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社交平台上关于“奇瑞汽车强制加班”的讨论甚嚣尘上。有自称奇瑞员工的网友发帖爆料,称公司内部强制执行每周超过20小时的加班,且无加班费补偿,仅提供少量餐补。此外,员工调休受到严格限制,部分部门甚至不允许调休与请假,加班时长成为末位淘汰的考量因素之一。更引人注目的是,为掩饰加班实情,员工的打卡历史记录被关闭,系统默认显示的标准工作时间为8:30至17:00,此举激化了员工的不满情绪。
一名位于奇瑞芜湖总部的员工证实,公司内部打卡系统确实在近期进行了调整,其所在部门的实际工作时长普遍达到合同约定时长的1.4倍。工作模式被形容为“896”,即早8点至晚9点,每周六天,即便工作任务完成也不能提前离开,必须继续留在岗位上累积加班时长。
据悉,奇瑞各部的加班政策并无明确文件规定,主要由部门领导口头传达。领导会监控员工的工作时长,并在会议中批评那些加班时数较少的员工,员工绩效奖金与加班时间直接相关。加班文化背后,除了工时竞争外,还因日常工作中频繁的会议占用了大量正常工作时间,部分会议甚至安排在晚间或周末。
一名2023年入职奇瑞的应届毕业生透露,公司人员流动性大,新入职的毕业生大多在一年内离职,剩余人员也打算积累经验后跳槽。他本人5月份加班时长达120小时,加上正常工作时间,总工时接近300小时,而月薪仅有约4800元,时薪低至16元。
去年,奇瑞汽车工程技术研发总院院长曾在内部邮件中提倡周六加班,此邮件被外界解读为“道德绑架”,引发热议。尽管奇瑞标榜公司文化平等开放,但根据公开信息,公司涉及的劳动争议和劳动合同纠纷案件不在少数。
在新能源转型的关键时期,奇瑞汽车正加速追赶竞争对手。2023年,虽然奇瑞汽车销量创历史新高,但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不高,相比之下,长安、吉利等企业在新能源领域取得了更显著的市场份额。为此,奇瑞一方面加强与华为的合作,推出高端新能源车型,另一方面通过iCar等子品牌在中低端市场布局新产品。此外,有消息称奇瑞将于年内推出一个全新的新能源汽车品牌,预计年底将有新车型面市。
在资本运作方面,有券商透露,奇瑞汽车正推进IPO进程,目标于2025年前在A股上市。然而,面对IPO审核趋严的现状,奇瑞能否如期上市仍面临不确定性。对于奇瑞而言,提升新能源汽车销量规模是实现顺利上市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