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DT商业观察》一次关于购房的调研数据显示,50%的年轻人买房是为了在一个城市安定下来30.5%的人是为自己养老做打算,接下来才是为了结婚、生子、孩子上学等。更多的女性将买房视作“给自己留后路”,为自己养老而买房的女性比例比男性高出18.9个百分点。
相比之下,女性更多为养老而买房,男性更多为结婚而买房,但为结婚而买房的男性也只有不到四成。
对年轻人来说,买房仍是刚需吗?
人类学学者王梦琪
买房,困住了谁?
@午夜南瓜会变马车:买房困住的是更多男性还是女性?
昆山杜克大学社会科学助理教授王梦琪:买房困住的是一代年轻人,不分男女。认为男性必须拥有住房,才能结婚成家的社会期望,给未婚男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种压力和期望下的男性及其家长,往往更早进入房市,也更早从房价上涨中获利。
与此相比,有女儿的家庭往往会因为观望而错失买房良机。有房的男性和无房的女性结婚后,房子依然属于男方;一旦婚姻破裂,女方并无任何财产保障。男女双方,买与不买,都不是理想的选择。高房价给男性带来巨大的压力;对女性而言,如果不买房,找婚前有房的男性结婚,则要冒巨大的进入婚姻的风险。
真爱,可以不买房吗?
@MagicWaltz:如果婚姻双方是真爱,物质条件比如买房这件事,还重要吗?
昆山杜克大学社会科学助理教授王梦琪:“真爱”成为进入婚姻的唯一合法基础,是近代历史上才出现的。传统社会里,婚姻是男女双方两个家庭的联合,涉及到两个家庭资源的互惠和重新配置。即使在现代,自由恋爱的小情侣,在组建家庭繁衍后代之后,仍然不可避免得要和双方父母有财务和劳务上的往来。物质条件对于恋爱来说不一定重要,但从联姻角度看,很重要。
自古以来,对于普通男性来说,结婚都是不容易的。以爱情为唯一基础的婚姻,是近代历史上才出现的一个产物;更常见的婚姻,是两个家族的联合。即使在当代社会里,大家默认婚姻的合法基础只有爱情,可一旦结婚,还是不可避免会牵涉到男女双方家庭资源的再分配问题。彩礼嫁妆,以及“门当户对”等俗语,指向的是民间自发形成的,在联姻中调节分配资源的某种机制(比如性别比越是失衡的地方,彩礼价格越高)。八十年代,在住房普遍私有化之前,结婚要看所谓的“三大件”,即彩电,冰箱,洗衣机;在当时也是稀缺和昂贵资源。
年轻人选择租房,还是买房?
@蓝色降落伞:现在更多年轻人选择租房生活而不愿意贷款买房,但老一辈的观念仍然认为买房是刚需。当下选择买房而背负贷款、降低生活质量还有意义吗?
昆山杜克大学社会科学助理教授王梦琪:单纯对比房价和房租的话,在大多数中国城市,显然租房是更合算的选择。但房子在很多中国城市很重要,是因为房主身份(home ownership)和市民权挂钩。
在很多中国城市,居民必须在占有了一套房产之后,才能享有城市提供的部分公共服务。比如通过买房获得本地户口,有房才能让子女上附近的公立学校,等等。
这些“刚需”,往往是年轻人在结婚后有了自己的后代,才浮现出来的。要扭转这一情况,最重要的就是做到“租售同权”。也就是说让租房者和房产所有者一样平等得享受市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