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于上海拉开帷幕,创下展览规模、参展企业数量及首发新品数量的历史新高。本次大会的一大亮点是首度聚焦“全球治理”,与会者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会议核心议题围绕人工智能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展开,邀请了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秘书长钟俊浩与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院长薛澜,就相关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当前,全球人工智能正从单项技能的“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转型,目标直指通用人工智能,即一种超越人类智慧、能全面解决问题的智能形态。中国在此进程中虽已取得显著成就,特别是在互联网数据数字化领域,但仍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其中包括基础理论研究、核心技术以及高端芯片技术的落后,以及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和高质量数据获取难度大等问题,尤其是语言模型在处理中文语音时存在的技术瓶颈。
会上展示的人形机器人成为了焦点,它们不仅拥有感知与交互的能力,更借助先进的大语言模型,能流畅地与人对话,理解并使用人类语言交流,实现了技术上的重要突破。结合不断提升的计算机视觉和语言交互功能,这些机器人还能识别用户的情绪和动作,实现更紧密的人机互动。
中国倡议强化人工智能能力建设的国际合作,这一举措被视为对发展中国家需求的积极响应。鉴于全球人工智能发展中显著的“数字鸿沟”,许多国家在科研和应用上受限,担心技术进步将进一步扩大国家间的发展差异。因此,中国的合作提议获得了广泛支持,旨在通过国际间的共同努力,缩小技术差距,促进均衡发展。
关于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强调国际合作的原因,薛澜院长指出,合作能促进技术健康发展,让各国分享经验、减少错误,并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正面影响最大化。同时,面对人工智能滥用或被恶意利用的风险,全球合作显得尤为关键,因为任何国家在系统安全上的漏洞都将威胁到国际社会的整体安全。因此,构建有效的全球治理体系,携手应对挑战,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