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以来,无人驾驶网约车引发了不少热议。从价格便宜、订单暴涨,到安全性争议、行业影响,一波又一波的讨论让Robotaxi、无人驾驶、L4级自动驾驶等词汇进入大众视野。
汽车行业内的人士普遍认为,汽车产业的下半场是“以自动驾驶为核心的智能化”,而 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下简称 Robotaxi ),就是其中一个典型场景。在中国,百度、享道出行、PonyPilot、Weride GO、如祺出行、滴滴出行等多家公司都有提供 Robotaxi 服务。特斯拉也很看重 Robotaxi 。在7月24日特斯拉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马斯克提到,特斯拉 Robotaxi 计划在10月10日发布,他还强调,“虽然 Robotaxi 的部署时间取决于技术进步和监管部门的批准,但鉴于其巨大的潜在价值,公司正在积极把握这一机会。”在“技术颠覆”“行业变革”这些宏观层面的探讨之外,《DT商业观察》更好奇,普通人关注无人驾驶吗?他们如何看待?乘坐过 Robotaxi 的人,真实感受如何?上周,《DT商业观察》联合第一财经发布了《“你怎么看待无人驾驶”小调研》,总共收到1502份回答,以下是我们的发现。非常关注无人驾驶的群体:男性、85后、三线及以下城市参与本次调研的人群普遍关注无人驾驶,在回答“你最近是否有关注无人驾驶出租车的相关信息”问题时,选择“非常关注”和“比较关注”的总和超过6成。我们将这一问题下选择“非常关注”和“比较关注”的比例相加,并比较了不同人群的关注度,发现:男性比女性更关注;85后更关注;三线、四线、五线城市的人群更关注(因为四线及五线城市样本量较少,故将三四五线人群合并)。
近6成人持“期待”态度,00后最兴奋,80后最谨慎社交网络上关于无人驾驶的焦虑情绪不少。今年7月份,好几个喜提热搜的微博话题都指向负面:碰撞事故、交通事故担责、有摄像头监控造成隐私泄露、低价扰乱市场……不过,这可能和“坏事传千里”有关系,网络如同放大镜,凸显了人们天生的一种心理机制——负性偏向(即给予负性事物更大的权重,并在注意、记忆、情绪、决策等方面遵循“坏比好重要”的心理原则)。从本次调研来看,人们对无人驾驶的情绪态度整体偏向正面。期待(56.7%)、好奇(53.4%)、谨慎(32.2%)、观望(30.0%)、和兴奋(25.8%)依次位居前五。分人群来看,00后的正面情绪更多,他们选择期待、好奇和兴奋的占比明显高于其他人群;80后和75后则更保守,他们选择谨慎和担忧的比例更高。值得一提的是,前文提到的最关注无人驾驶的85后群体,对无人驾驶更期待和兴奋。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这一年龄段的人群完整见证了外卖大战、网约车大战,体验了互联网技术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因此,当无人驾驶出现,他们对此更加兴奋。
没坐过的更担忧安全,坐过的更关注接单效率对于无人驾驶,大众普遍关心安全性(87.3%)、出行效率(60.3%)和价格(53.9%)这三个因素。但乘坐过 Robotaxi 的人群(本次调研中有79位),和没有乘坐过的人群,关注点有差异。没坐过的受访者明显更关心安全性,并且会更多站在行人/司机的角度,关心事故责任判定和是否会影响其他车辆行驶的问题。
大众普遍担忧安全性,除了社交媒体上负面事故的报道,还可能因为技术的不成熟、以及公开数据的模糊。从公开资料来看,百度、特斯拉都有公开无人驾驶的安全性相关数据。在今年5月百度举办的 Apollo Day 2024上,百度汽车机器人部总经理尹颖提到:
截至4月,百度Apollo的自动驾驶里程已经超过1亿公里,但从未发生过重大伤亡事故。同时,百度Apollo为每辆无人车及乘客购买了500万的保险,过去两年的数据显示,实际车辆出险率仅为人类司机的1/14。
特斯拉今年第一季度的财报数据则指出:
在驾驶中使用 Tesla Autopilot 自动辅助驾驶功能的,平均每 763 万英里(约合 1228 公里)发生一次碰撞事故,远低于美国境内自 2022 以来的均值 67 万英里(约合 108 万公里)。也就是说,从数据上看,自动驾驶安全性已经是人类驾驶的 10 倍以上。
但这些数据有争议,一方面是因为口径来源单一,另一方面则是表述含混。比如,特斯拉提到的“在驾驶中使用 Tesla Autopilot 自动辅助驾驶功能的路段,发生事故概率低”,但通常来说,司机只有在认为这段路危险系数很低时,才会开启自动驾驶功能。乘坐过 Robotaxi 的受访者更关心价格、接单效率和出行效率。我们进一步询问了他们的乘坐感受,认为 Robotaxi 价格、乘坐感受和安全性比传统网约车“更好”的比例明显高于选择“更差”的比例。但在接单效率、出行效率上褒贬不一,在处理突发事件上,认为Robotaxi比传统网约车更差的占比高于“更好”的占比。
就拿“接单”这个场景来说,一个被吐槽很多的点是:Robotaxi 的上下车点是固定的,不能像滴滴任意定位出发到达地点。想要打车的人,可能需要步行很长一段路才能抵达上车点。有关路线规划、处理突发等出行效率相关因素也有争议。社交媒体上,就有乘坐过 Robotaxi 的网友分享“本来半小时能到的,硬生生绕路绕了一小时”“暴雨天,大雨导致传感性能变差,直接停在路边一小时”的经历。
7成人想体验,因为没人抽烟、不拒载、i人友好尽管 Robotaxi 的安全性和出行效率还有很大争议,但多数人对其充满了好奇,并很想乘坐体验。在还没坐过 Robotaxi 的群体中,53%的受访者“很想体验”;21.9%的受访者“有点想体验”,“不太想体验”和“持续观望中”的约四分之一。
不想体验的原因主要还在于担忧安全:
信息泄露,安全性,路上遇到紧急情况不会处理(之前看到一个视频,在十字路口,无人驾驶的车前有一个编织袋,车不敢前行,导致路口拥堵)——女,75后,河南南阳是机器就会出错,不愿意把生命交给一个没有情感的机器,不相信无人车,一般不打车,因为自己开车,要把生命掌握在自己手里。——男,85后,四川成都目前所在地区路况较复杂(广州市区),且目前这项技术并非成熟,包括定位等等,这些可能需要司机灵活判断。——男,95后,广东广州
想体验的原因中,大多数人是因为好奇、想拥抱新技术。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过往打车经历体验不好。调研数据显示,66.1%的受访者遭遇过“车内环境差、有异味”,48.5%的受访者遭遇过“司机的行为违规”,37.3%的受访者曾被司机的行为言语引起不适,36.3%的受访者被司机拒载过。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无人”比“有人”的更好,因为“不会因为路近被拒载”“没人抽烟”“没有暴躁司机”;对于一些社恐和女性而言,无人驾驶也意味着,不会有人硬要唠嗑、抱怨乘客,或者看菜下碟,对独身女性进行言语挑逗、态度恶劣。
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想体验,因为没有陌生人在车上不用拘束,会更放松。——女,80后,北京司机经常在车内抽烟,一股烟味。——女,95后,广东广州有需求,被打车被拒载和取消订单。——男,85后,浙江杭州
有的出租车司机太暴躁了,素质较低,坐一次车听骂人10-20min,男的个个五大三粗的,我一个女孩子也不敢和他说不要骂人,毕竟我还坐在人家车上,谁知道这些司机看起来这么暴躁会做出什么事情?
而且女生晚上打车很不安全,不可否认男的司机偏多,有的男的看你年纪小或者长的好看什么的就喜欢言语上面的挑逗,更甚者上手什么的,太恶心了,非常不安全。很多司机看人下菜,像我这种看上去年纪小的女生一定是最好欺负的,就会故意去绕路,来坑钱。好几次要出两三倍的车费,我就坐在车上,他防备的看着我把车锁了,就直勾勾地看着我带着点威逼让我付这个钱。我人在车上,真怕出什么事,只能被迫付天价车费下车。此时下车他跑的飞快,深怕我事后叫家人找他报警什么的,很多时候维权困难多有无奈。所以我迫不及待想要体验(无人)网约车。——女,00后,福建宁德
对无人驾驶的未来,男性比女性乐观,高出近20个百分点总的来看,近6成人对无人驾驶的未来持乐观态度。男性明显比女性更乐观,高出18.9个百分点;三线及以下城市的人群比一线、新一线和二线城市的人群更乐观。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我们询问了他们对无人驾驶未来影响的看法。大家普遍认同的是:Robotaxi 会降低出行成本、会让出行更便捷高效、倒逼网约车规范行驶、提供更好的服务。相比之下,女性和一线城市的人群,更多担忧 Robotaxi “会挤压司机群体的生存空间”。三线及以下城市的人群更为乐观,可能是因为当地的网约车行业还没有一线城市“卷”。
在社交媒体上,讨论岗位替代的声音也很多。一种观点认为挤压司机群体的生存空间,“AI要替代危险工种、体力强度大的工作,而不是抢普通人饭碗”;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未来网约车行业会分化,AI可以去接简单、不太需要灵活性的单子,“人”则可以提供更好、甚至是定制化的服务。财经博主@神嘛事儿就提到:“未来有可能出租车行业会分化,不着急的你就坐无人的、中间可能会傻堵,着急赶时间的就坐诱人的,快但是更贵,本身也符合效率定价原则。”
写在最后以上就是本次调研的全部内容。主要结论如下:
6成人“非常关注”或“比较关注”无人驾驶,其中男性、85后和90后居多;近6成人对无人驾驶持“期待”态度,00后最兴奋,80后最谨慎;对于无人驾驶,大众普遍关心其安全性、出行效率、和价格;乘坐过 Robotaxi 的受访者认为,相比传统网约车,Robotaxi 的价格和乘坐感受更好,但接单效率和应对突发状况更差;没坐过 Robotaxi 的受访者中,7成想体验,主要因为好奇、没人抽烟、不拒载以及对社恐友好;不想体验的,主要因为担心安全;近6成人对无人驾驶的未来持乐观态度,男性、三线及以下城市的人群更乐观。
对于无人驾驶,你怎么看?附:本次调研人群画像参与本次调研的受访者,85.6%来自一线、新一线和二线城市;男女比例约为6:4;从75后到00后年龄段人群均有覆盖。以上调研结果主要反映的是这部分群体的想法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