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已成为中国疾病负担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它正逐渐侵扰儿童与青少年群体。尽管其成因复杂多样,家庭环境与生活氛围的影响不容忽视。据全国著名儿童心理专家、北京大学回龙观临床医学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刘华清介绍,抑郁症患者的年龄下限已降至四五岁,且许多青少年首次出现情绪问题的根源可追溯到童年时期。临床观察发现,一些孩子在家中缺乏安全感,经常遭受父母的批评与责备,甚至体罚,这导致他们睡眠和饮食出现问题,情绪低落,抗拒上学,有时还会伴随身体莫名的不适。部分家长将孩子的这些负面情绪归咎于性格软弱或娇惯,而实际上,持续两周以上的此类症状应视为心理疾病的预警,需得到家长的高度重视。
刘华清指出,童年时期的忽视、虐待或遗弃经历可能成为心理创伤和抑郁的诱因。对于患病的儿童青少年,除了必要的医疗干预,家庭的理解、接纳和支持至关重要。家长需学习抑郁症相关知识,避免批评指责,鼓励孩子寻求专业帮助,确保治疗的连续性。
家庭互动中,父母的情绪爆发可能被孩子视为权威的压迫,初期的顺从可能演变为青春期的反抗,加剧家庭矛盾。因此,父母需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如科胡特提出的“无敌意的坚决与无诱惑的深情”,即在设立界限的同时,以爱与理解作为支撑,为孩子提供合理的替代方案。
在批评孩子时,父母应当采取温和而坚定的态度,确保每次批评都是深思熟虑且有益于孩子成长的。这要求家长先自我审视,确保批评的出发点正确,理解孩子的立场,从而实现有效沟通。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键。刘华清强调,安全、温暖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人格发展有着长远影响。社会各界也开始关注3岁以下婴幼儿的家庭教育支持服务,呼吁建立相应机制以促进婴幼儿心理健康。
然而,若父母未能准确解读孩子的情感需求,或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实施不当干预,可能阻碍其大脑正常发育,造成潜在的心理创伤。婴儿和幼儿阶段,非言语交流极为关键,家长应努力理解这些信号,支持孩子健康成长。
面对孩子抑郁的现实,家长常感困惑。刘华清提醒,遗传、生物化学因素及个人承受压力的阈值差异,共同作用于抑郁症的发生。家长虽非专业医生,但通过共情、倾听,给予孩子无条件的支持与理解,是帮助孩子走出困境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