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复兴门上的彩虹桥,迎面一轮朝阳。眼前的“神州第一街”,熠熠生辉。
一路风光无限,一路盛景繁华。当历史的镜头拉近,我们会看到它的前世今生——
数百年间,长安街从“十里长街”变为“百里长街”,“生长”已成为其最鲜明的特质。
而今,从金水桥向东、西望去,笔直的街道宛如巨人将双臂伸展开来,展露大国之都的胸襟与怀抱。
浩浩长街,悠悠岁月。这幅北京长安街及其延长线的宏伟卷轴,是今日中国的生动写照。
繁忙的长安街映照在霞光下。摄/北京日报记者武亦彬
十里长街
很多国家的首都,都有一条著名的街道,比如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莫斯科的阿尔巴特大街……这些名街大道,不仅集中了大量的地标建筑,更因其强烈的政治、历史、文化意义,成为闻名世界的“国家窗口”。在中国,首都北京的长安街,亦是如此。
“长安街到底有多长?”问题的答案似乎不止一种。有人说是“十里长街”,一篇《十里长街送总理》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有人说是“百里长街”,它向东西两端不断延伸,指向城市的未来……
据史料记载,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紫禁城建成,因皇城扩大,内城的南城墙向南推移,原城墙辟为街道。这条街道东侧至长安左门,西侧至长安右门,长度只有370米,最初被称为“天街”。这条御道天街,就是最初的长安街。
到了清顺治八年(1651年),今东单路口北建起了东单牌楼,西单路口北建起了西单牌楼。从长安左门到东单牌楼处的这段路被命名为东长安街,从长安右门到西单牌楼处的这段路成为西长安街。
不过,长期以来,东西长安街并未贯通。直到1913年,为了交通便捷,长安左门、右门门扇被拆除,仅留门阙。自此,东、西长安街得以连通,天安门前的广场也向公众开放。
民国初年的天安门广场鸟瞰图。图源:北京日报
这时的长安街,从东单到西单,长约3.7千米,虚数称“十里”,故有“十里长街”之说。
新中国成立之后,北京被确定为首都。长安街的规划、改造和建设也走上了快车道。
1953年,为了改善京城日趋拥挤的交通状况,市政部门将这长安左门、右门两座城门彻底拆除;此后,为了进一步改善交通,又将东单以东的五条胡同拆除,辟为建国门内大街;将西单以西的五条胡同拆除,辟为复兴门内大街。由此,长安街向东延至建国门,向西延至复兴门,长度为6.7千米。
“1953年的规划里边就有这条街,那会儿长安街是从东单到西单,规划上的概念是将长安街延伸到建国门和复兴门。在国庆10周年的时候,长安街正式打通,基本的框架就形成了。”在接受北京日报记者采访时,原北京市城乡规划委员会主任赵知敬说道。
长安街,在人民心目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神圣的地位。
“东、西长安街的许许多多的巨大扩音器里传来轻快的舞曲声,早已把人们的心吸引到天安门去了。从四面八方涌来的人流把东、西长安街淹没了。”这是1953年5月1日,长安街上“狂欢之夜”的欢快景象。“天安门,祖国的心脏呵!你永远光明和美丽!”在报道中,《北京日报》记者发出这样的感叹。
这条十里长街,承载着太多历史与记忆。
它是首都最隆重繁忙的迎宾大道,是传统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的空间场景,是每一个中国人向往的圣地。
规划探索
由于其特殊的政治地位,长安街成为北京乃至全国规划次数最多的一条大街。一次次规划的编制、蓝图的实施,都充满了艰辛的探索。在此过程中,北京东西轴线不断拓展与延伸,沿街建筑面貌逐渐成型。
阅览《北京日报》1957年5月8日头版,题为《未来的北京什么样?》的报道透露不少细节。
报道中提到,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初步方案已经拟定。“北京的旧城将来仍然是首都的中心地区。中央领导机关将要在天安门广场附近,或者沿着几条主要的干道修建。东西长安街、前门大街和地安门大街等都是北京的主要干道,将要展宽到一百一十公尺,并且向外延伸出去。”
报道中特意点出:“将来的东西长安街,东头直达通县,西头直达石景山钢铁厂,全长三十多公里。”
1964年4月,市政府组织北京市规划局、北京建筑设计院、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六家单位参加长安街改建规划方案的编制,并邀请全国知名建筑专家参加方案的审议。
方案中提到,长安街形象应以严肃和活泼相结合,除了安排办公楼外,可以合理安排一些文化和商业建筑;长安街应体现“庄严、美丽、现代化”的方针,沿街建筑以30米至40米为基调;在建筑风格上,要处理好民族化和现代化的关系,力求简洁而不繁琐,大方而不庸俗,明朗而不沉闷。
这一方案为长安街进一步规划和建设起了重要参考作用,至今仍有指导借鉴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首都建设速度加快。
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原则批准了《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方案》中首次将长安街作为北京的东西轴线编入总体规划,在旧城改建布局中明确“保留并发展原有的南北中轴线,打通并展宽延伸东西长安街,形成新的东西轴线,两条轴线相交在天安门广场”,并提出“要继续完成天安门广场和东西长安街的改建”。
1984年,新中国成立35周年大庆之夜的北京长安街。摄/北京日报记者张风
为迎接新中国成立50周年,1998年,长安街及其延长线进行了最大规模的整治工作。
2002年,长安街研究规划报告中正式确立复兴门与建国门区段“神州第一街”的地位,并将整治的范围扩大至由首钢东门至通州运河广场,总长达到46千米。
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后,长安街多次向东、向西延长,先是东至大北窑,西至公主坟,再后来东至通州运河广场,西至首钢东门,总长度虚数可称“百里”,故有“百里长街”之说。
应当说,这所谓的“十里”和“百里”均是泛称,并不是确切的数字。
长安街仍在不断延伸。
2017年9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以下简称新总规)这样描述:“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东西向延伸,其中复兴门到建国门之间长约7公里,向西延伸至首钢地区、永定河水系、西山山脉,向东延伸至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北运河、潮白河水系。”
按照新总规要求,长安街的总长将达63公里左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百里长街”。
继往开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从“十里”到“百里”,长安街走过了一段漫长的路途。它的步伐,清晰地记录下共和国成长的轨迹。
“长安街是北京历史的象征,是共和国成长、发展的象征。作为神州第一街,它有一种恢宏的气势,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发展、追求幸福的努力。长安街不仅是北京人的骄傲,也是全国人民的骄傲。我每次从国外回国,走到长安街都会油然而生一种中国人的自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代表龙永图颇有感触地说。
这条穿越时空的轴线,正在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历史课题,在新总规中,北京提出着力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
作为“两轴”之一,长安街被赋予更崇高的使命——新总规就“完善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做出了规划,要求“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以国家行政、军事管理、文化、国际交往功能为主,体现庄严、沉稳、厚重、大气的形象气质”。如今,在长安街东延长线上,北京城市副中心这座千年之城正在崛起。
大运河畔、绿心林海中,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北京艺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于2023年12月正式投入运营……一大批项目加速落地,成果斐然。
从绿心森林公园远眺,三大文化地标与副中心城区。图源:北京日报
城市副中心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一翼”,带动区域腾飞。
长安街西延长线上,首钢老厂区内,曾经的十里钢城再无机器轰鸣。它的新名字——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被寄予打造“城市复兴新地标”的希望。
2016年,北京冬奥组委入驻由西十筒仓区域工业遗存改造的办公地;
2022年,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大跳台比赛项目在此上演,运动员旋转的身姿与背景中的冷却塔相衬,成为最独特的定格……
“我没见过那一条街,
能比得上长安街这般长远:
它东接大海,浩浩渺渺,
它西连昆仑,莽莽苍苍;”
在1962年3月22日的《北京日报》上,一首《长安街之歌》极尽浪漫。
这条令人心生向往的长街,走过波澜壮阔的历史,必将见证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