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两则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一方面,针对“惠普或将个人电脑业务半数产能迁出中国”的传言,惠普迅速澄清,强调中国在其全球供应链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核心角色;另一方面,富士康在与郑州的关系上出现了新的动态,不仅巨额投资建设总部大厦,还展开了大规模的招聘活动,这与之前关于其撤离中国大陆的热议形成对比。
人们不禁疑惑,既然常有“外资撤离中国”的说法,惠普和富士康的行为该如何解读?
回顾历史,产业转移本就是制造业演进的自然规律。从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到一战后的美国、二战后的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这些经济体的兴起都受益于国际贸易线路的畅通和低廉的生产成本。特别是二战以来,全球化加速推进了产业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向不同国家和地区流动,形成了发达国家负责研发设计、发展中国家负责制造组装、产品最终销回发达国家的全球产业链格局。
中国在改革开放期间,凭借丰富的低成本劳动力资源,吸引了大量海外制造业转移,同时本土制造业也迅速壮大,历经数十年,已成长为世界上唯一涵盖联合国产业分类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但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和人力成本的上涨,部分产业开始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印度等地转移,这是市场机制作用下的正常现象。当前的产业转移还叠加了复杂的国际局势,企业在全球产业链布局上的调整策略更加多元化,既包含商业逻辑,也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实际上,企业向东南亚等地迁移,往往出于规避特定市场关税壁垒的考虑。然而,这一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许多企业发现,当地在劳动力素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局限,使得成本节省并不如预期,且可能带来新的运营挑战。
与此同时,中国正经历产业升级,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外迁为周边国家提供了机遇,而留下的和新引进的产业则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例如,惠普在重庆设立研发中心,推动技术创新;富士康郑州新总部则聚焦于智能制造和新兴技术领域;多家跨国公司亦计划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显示了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承诺和对产业链升级的投资。
商务部的数据进一步证实,尽管面临挑战,上半年新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数量仍实现了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吸引外资占比提升,显示出外资在华布局的结构调整和对高附加值领域的偏好。因此,简单地谈论“产业空心化”或“外资撤离”并不准确,中国正经历的是一场深度的产业链优化与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