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宋丹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了解孔子的资料,孔子的资料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孔子生平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成为东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论基础。
2、以孔子为代表创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时至今日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
3、孔子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代,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4、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
5、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6、”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
7、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
8、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9、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11、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
12、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
13、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
14、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
15、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6、”又说:“政在节财。
17、”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18、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
19、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
20、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
21、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2、”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
23、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
24、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25、 孔子思想 孔子面对春秋末期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汲取夏商的文化营养,继承周代的文化传统,创造了以“礼”、“仁”、“中庸”、“教”与“学”为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
26、孔子的学说内涵丰富,自成系统,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礼” 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
27、“礼”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
28、孔子曾经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29、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30、” 孔子认为,到了周代,“礼”发展得最完备,因此,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
31、在孔子看来,“礼”是从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32、孔子所谓的“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
33、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
34、在《礼记·哀公问》中,他明确指出:“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
35、”所以,他认为讲礼,更重要的不在于形式,而在贯彻其内在精神。
36、 “仁” 孔子特别强调“仁”的价值和作用。
37、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
38、对个人修养,他主张“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3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卫灵公》)。
40、教导学生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向“仁”的方向努力。
41、对于为政施治,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42、 “中庸” 孔子的“中庸”思想,既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又具有品德修养的意义。
43、就方法论来说,其要点有二:一是“中”,二是“和”。
44、对于这种“中”与“和”的思想,孔子主张不仅要作为一种认识和处理事物的方法来看待,而且还应该通过修养和锻炼,把它融入自己的性行和品质中,成为人的美德。
45、他曾经感叹地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46、”(《雍也》)所以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47、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8、”(《雍也》)他自己在为人的风格上也做到了“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受到弟子们的尊敬。
49、 “教”与“学”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50、“教”与“学”的思想是他思想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51、孔子以前“学在官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贵族。
52、孔子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旧局面,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53、孔子自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他的学生来自十一个诸侯国,有各种出身的人。
54、对于学习目的,孔子通过弟子的言论提出“学而优则仕”的主张,支持平民出身的学生从政施展才能。
55、 在教学方法上,孔子善于发现学生各自在性格和学业上的特点,主张因材施教。
56、他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
57、他循循善诱,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58、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59、呵呵 长了点 有想要的吗~~~。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